古老乐器重现江湖聆听来自百年前的江南丝竹之音

发布时间:2024-11-25 13:42   内容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5221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5日报道: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携手行耳文化,廿一文化,近日在上海浦东的廿一文化空间献上了一场特别的心乐会——“小雪寄怀·丝韵清音”丝弦江南丝竹历史沉浸式观演音乐会。本场雅集使用明清、民国时期的传世老乐器,以及仿古丝弦乐器,复原并展示江南丝竹音乐原貌,让古老乐器重现江湖,重温百年之前的江南丝竹之音。

本次活动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资深乐器制作大师沈正国先生共同努力,并受到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爱德基金会的资助,作为“拾回蚕丝的声音”项目的成果之一。

来自蚕丝的声音

据悉,“拾回蚕丝的声音”项目是一个以恢复江南丝竹老乐器生态系统的公益类保护项目。

经过数十年的恢复与研究,项目团队自2023年开始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预计通过三年的时间,推动一个殆尽的传统江南丝竹成为活态非遗,让不同年龄层的人感受、认识到蕴藏在江南丝竹乐器和演奏中的韵味与魅力。

演出中,来自上海国乐研究会的6位演奏家何小栋、乔忠芳、范纬山、范纬章、周韬、胡映哲,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汤晓风、国家一级演员评弹表演艺术家周红领衔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及音乐学系本科生与研究生,使用了来自明清、民国时期的传世老乐器,以及由沈正国老师监制的仿古丝弦乐器。

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琴硕士方静宇所演奏的古琴,其丝线所采用的是“黄金绢弦”的种类,它来自一种非常特别的蚕种。而这整套养蚕和制弦工艺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于唐代传至日本,一直被日本的皇室被使用,但却在中国失传,团队这次特使用这一弦种,有意让观众听到这种失传已久的琴声。

现场一曲《醉渔唱晚》,手指与丝线之间摩擦的声音,有些粗糙且温润,恰到好处地在这个场域中制造出一种温和的声场。

感知中国传统音乐

项目总发起人、执行人程俏俏告诉记者,作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多方协调、合作、博弈,也遭遇了各种难以预料的困境,如演奏者对老乐器的接受困难、与老乐器之间缺少磨合,曲目选择上无法达成各方对恢复江南丝竹在愿景上的共识等等。

从策划项目之处,便确定乐器修复师沈正国先生是最适合的合作人选。他几十年来致力于修复与复制传统乐器,成为连接演奏者与传统乐器之间的重要桥梁。

“从河姆渡遗址的丝弦至20世纪上半叶,我们的丝弦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因此沈老师在十多年来遍访拥有老琴的演奏家,整理修复了50多把老琴”,程俏俏说,在这两天的音乐会中,上海国乐研究会的周韬与上海音乐学院的汤晓风就是用沈师所仿制的200年前的上海崇明派琵琶。演奏家们有力且灵活的手指,在丝弦上展示各种技法,让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了具象的体现。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朱静波馆长看完雅集后发出感叹:“上海群艺馆作为江南丝竹国家级的保护单位,一直在致力于搭建江南丝竹的传承平台,这场沉浸式的音乐会令我受到很多启发,一方面感受到对江南丝竹本身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我们在寻找一种创新传播方式,比如这次的文创产品,工尺谱灯笼和其他产品,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有趣且有益的创造。”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陈云也说,这场音乐会就像一个历史与当代之间的坐标,让听众感知到有分量的中国传统音乐,这样的音乐会同样对当代的年轻人有益,消除一些浮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